网约湘游·诗词湘景 | 品爱莲风骨,邵阳土地拥有感人肺腑的力量……

2020-04-24 阅读数 38377

微信图片_20200424165948.jpg

为推动全市文旅产业复苏,振兴文旅消费,4月中旬,邵阳启动“邵阳人爱邵阳 邵阳人游邵阳”2020年邵阳春游活动,今日女报/旅行杂志记者再次探访这片土地,带着诗词的眼光去看邵阳,又发现它的别样魅力。

资水哺育了邵阳这一方神奇秀丽的土地,新宁崀山,曾引得无数人歌咏,著名诗人艾青“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,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”,可见邵阳这片土地感人肺腑的情感力量。

还有城步南山的辽阔壮美,武冈云山的神奇秀丽,武冈古城的古老厚重,隆回花瑶的性感多姿……邵阳就是自然与历史写就的一部诗词集。


也许正是它感人肺腑的人文情怀和厚重的历史文化

周敦颐、陈与义、文天祥

等一批宋代文人相继踏上这片土地

在这里挥毫泼墨,留下了人生的喟叹

魏源、蔡锷从这里走出去

继承周子经世致用的思想

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

640.webp.jpg


邵阳爱莲池,周子遗风


水陆草木之花,可爱者甚蕃。晋陶渊明独爱菊;自李唐来,世人甚爱牡丹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。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,香远益清,亭亭净植,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。予谓:菊,花之隐逸者也;牡丹,花之富贵者也;莲,花之君子者也。噫!菊之爱,陶后鲜有闻;莲之爱,同予者何人?牡丹之爱,宜乎众矣。

——《爱莲说》周敦颐

640.webp (1).jpg

今天的爱莲池只留遗址

理学鼻祖周敦颐以寥寥数语写成的《爱莲说》可以说成就了中国文人的一方精神高地。近九百余年时光,许多的文人墨客都将“出淤泥而不染”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座右铭,也以莲之高洁来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。

640.webp (2).jpg

爱莲池遗址

邵阳的爱莲池始建于宋治平四年(1067年),周敦颐以永州通判摄邵州事期间,见当时的州学“左狱右庾,卑陋弗称”,于是在城东南择地重建,并亲自为新落成的州学举行祭告先圣和先师的典礼。在州学前手植丹桂树,意寓“蟾宫折桂,造士育人”,并在州学旁辟池种莲。史料记载当时的爱莲池“池方形,广十余亩,与江水通盈涸。池周砌石为墙,环植垂杨。池内莲花叠瓣重楼,香幽而不实,亦不藕。”

640.webp (3).jpg

爱莲文化广场

莲池建成,周敦颐又写《爱莲说》以此表达自己的不与世浑浊的高洁品质。据说,在办公和讲学研读之余,他经常独身一人,或邀三五幕僚好友,一边赏荷,一边品茗。这份幽情雅致一直以来都为世代文人效仿。

640.webp (4).jpg

周敦颐

宋嘉定三年(1210年),知州傅伯菘修濂溪堂,疏浚爱莲池,在池上建多拱小石桥,成一直线相接为长堤,堤上建木结构爱莲亭,以便凭栏观莲赏花。又因濂溪先生在《爱莲说》中称莲花为“花之君子”,于是题“君子”二字于亭上,故又名“君子亭”。清人钱南园仰慕周子高洁人品,在君子亭题有“人同心,心同理,数语莲成说;美斯爱,爱斯传,千秋犹见高风”之楹联。

640.webp (5).jpg

沿着邵阳城北路,一直往邵水河边走,在市政府墙角树荫浓密处傲然耸立着一座石碑,上面豁然刻着“爱莲池”三个字,底下碑文记载着爱莲池兴建的历史。为了纪念周敦颐,今人在邵水西路,还建有“爱莲亭”,亭后有一池,水清见底,里面种满荷花,依稀可见当年周子“香远益清,亭亭净植,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”的爱莲风骨。


出品:今日女报/旅行杂志/凤网

编辑:谭琴

717d62f3ee75afcc429849eb06937bb9@100Q_680w.png


相关推荐